化解产能出实招:就业安置+金融扶持 +国际合作

2016年02月04日 9:20 45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相关资讯

  
  
  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徐绍史表示,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房地产去库存号角吹响之后,今年的另一项重头戏——化解产能过剩的实质性政策也即将出台。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回应产能过剩问题时表示,去产能准备先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入手,因为钢铁和煤炭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
  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在谈到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时,徐绍史的判断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他同时强调,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三个内容。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上,产业的升级无疑是最核心的内容。《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多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中国各类别的产业发展差距较大,升级也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和侧重点。在昨日发布会上,徐绍史表示去产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让中国的优势产能在国际竞争中得到消化和提高。
  继续推进去产能
  对于2016年中国经济如何进行改革,徐绍史介绍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在介绍最受关注的“去产能”问题时,他指出将先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入手。
  上月20日和22日,国务院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并出台了去产能的原则、路径和保障政策。
  总体来看,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原则是,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坚持用法治和市场化手段,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从具体路径来看,主要是压缩存量和控制增量。其中包括,未来将以更加严格的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限期退出,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主动退出产能。此外,将通过审批的方式严控新增产能。
  至于此前热议的僵尸企业的处置,徐绍史表示,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与僵尸企业处置相关的可能引发的就业问题也是昨日发布会上的焦点。徐绍史表示,就业问题可能会比较突出地显现在一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中,但中央政府会考虑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完全有能力来应对。“我们也不会让它酝酿成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他强调。
  一名接近官方的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去产能涉及的失业人员和过去相比少很多,但依旧需要高度重视。他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些更为市场化的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去解决可能出现的就业问题。
  事实上,根据此前官方披露的消息,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保障政策就有安置就业方面的考虑。这些保障政策包括,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按规定对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支持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相关产权交易市场。
  三大产业领衔产能出海
  压缩落后过剩产能的同时,中国的优势产能出海也是近两三年来的热点话题。在谈及“国际产能合作”时徐绍史表示,去年我国与17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的备忘录或者协议,跟20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的备忘录或者政府间协议。其中,铁路合作、核电及钢铁、水泥走出去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徐绍史指出,国际产能合作实际上是基于中国确有富余的优势产能,这些产能不仅有竞争力,同时我们又有比较充裕的装备和施工能力,性价比也高,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此外,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正好需要更新、改造、完善,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它们需要大量的产能,特别是制造业的产能。
  “所以这个就一拍即合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就把我们"一带一路"建设跟国家的发展战略契合起来了。”他表示,所以“一带一路”建设也好、国际产能合作也好,是符合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实际的。
  有分析指出,在中国已有的优势合作产能基础上,亚投行、丝路基金的建立以及一些双边、多边的合作基金,将在今年进一步推进合作力度。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llhealthma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安博(中国)”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安博(中国))”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