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2009年03月16日 8:34 81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GDP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即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循环经济把资源开发的重点转向废弃物资源的再生利用,确立了新型的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渠道,从而突破了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的旧理念,再生资源成为资源循环的新起点,而再生资源产业则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我国的资源供给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重新认识循环经济赋予再生资源新的内涵,以及再生资源产业在资源战略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产业  
  再生资源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失去或部分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态存在,但能够进行循环利用,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使其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然而,循环经济是由物质循环链和经济循环链两条循环链条构成的,废弃物是否能成为再生资源还要受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的双重制约。在现有的条件下,只有在技术上可行,同时在经济成本不大于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可再生利用的废弃物才能进入物质循环链和经济循环链中,从而加以再生利用。因此,技术的提升与经济成本的下降将扩大再生资源的范围。 
  再生资源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从事再生资源商品流通、加工利用、科技开发、信息服务等活动企业的总称。由于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加工利用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分工,经济活动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在循环经济物质循环链中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它们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而获取相应经济收益均也有所不同,再生资源产业又可分为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两个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是将各种分散的废旧物质进行"汇集"与初加工,在循环经济中是产成品物质流的逆循环,也称其为静脉物流产业,属于资源流通领域。资源再生产业是以各种再生资源为主要生产原料,通过深加工以获得具有全新使用价值物品为目的的各类加工制造企业所构成,属于工业生产领域。  
  再生资源在总体上具有存在形式的分散性、理化特性的不确定性、获得渠道与数量的不稳定性与使用范围的狭窄性等特征。受此影响,再生资源产业也具有一些特殊性质:第一,再生资源产业的形成与再生资源的汇集量有关,只有在一定时空内汇集相当数量能够进行规模化再生利用的再生资源,并保证供应的连续性,才能形成相应规模的企业。第二,再生资源的分散性和总量供给的有限性,使回收价格与服务质量对回收的"弹性"很小,加之跨区域流转成本很高,所以,再生资源企业的形成具有种类与地域的选择性。第三,再生资源产业具有环境高危性。由于某些再生资源具有一定的环境外部性,如不加以控制,将在再生利用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第四,再生资源产业的某些经营性活动涉及社会治安,因此,再生资源产业属于特种管理行业。第五,再生资源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应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绩效与问题
  长期以来,再生资源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十五"期间回收的再生资源总量约为4亿吨,年平均回收量在80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超过了6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再生资源的利用节约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减少6-10万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出钢8500吨,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准煤,少产生1.2万吨矿渣;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度。  
  然而,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再生资源回收率不高。据测算,目前,全国可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原先已建立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大大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几百万人的个体回收大军和大量个体加工企业。产业发展呈现出自发性、无序性的弊端;同时,产业组织管理松散,自律性不强。三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方式粗放,普遍缺乏废弃物处理处置环节。例如,目前全国从事废有色金属再生企业约6000家,大多数是自发形成的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甚至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生产工艺和设备普遍落后,科技含量低,致使资源回收率低,二次污染严重。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llhealthma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安博(中国)”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安博(中国))”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