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收储被指富了上游 巨大利益被几大集团瓜分
2013年09月26日 10:20 5395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其他稀有金属
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国家百亿稀土收储计划将于10月份开启,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悄然筹措收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来迎接本次国家收储。
据透露,此次收储参与企业有6家,包括包钢稀土(600111,股吧)、五矿稀土(000831,股吧)、中色股份(000758,股吧)、中铝稀土、广晟有色(600259,股吧)、赣州稀土集团,收储产品有氧化镨钕,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镝等。
对此,我的有色网稀土行业分析师李青告诉记者,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讲,稀土收储实则是“打击下游,富了上游。”他认为,这涉及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深层次问题,五矿、包钢等上游企业将从收储中获益。
“收储只是减少供给,抬高了价格,虽然从长远来看,确实是健康发展的方向,但是它不解决目前稀土行业最关键的下游需求减少的问题,不可持续。”李青告诉记者。
收储价格成为关键
业内普遍认为,国家对稀土收储的价格,是整个收储环节中最关键的部分。
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国家此次计划将以略高于最近市场价的价格收储。李青认为,如果国家按高于市场价格收储,将导致目前有货的持货商,例如囤积货物贸易商和生产厂家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供给收缩了,稀土炒作会越发严重,持货商就会借势涨价。
但李青还告诉记者,市场上目前还流传的一种收储的定价方式,是按照今年前8个月的均价收储。“对此我们做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今年前8个月的均价低于现在的市场价格。”李青说。他认为,如果收储价格低于市场价格,那么将使市场上企业对收储刺激涨价的信心受挫。
国家对于收储的初衷源于2007年。在2011年以前,由于大部分人对稀土价值的认识不深,导致很多稀土产品以白菜价格被贱卖到国外,非法走私猖獗。于是,国家决定通过收储手段提高价格,收储概念也被首次提出。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王健告诉记者,在经历了稀土价格的狂飙突击的2011年后,近年来我国稀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度暴跌。根据美国TMR公司的跟踪研究,国外目前已经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261家公司多达429个稀土项目,其中,美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38个稀土项目进展较大。数据还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以外的稀土产量将增长10倍,所以王健认为,目前收储对于价格的稳定也有很大的帮助。
但通过收储太高稀土价格的愿望在去年年底的一轮收储过程中已经被证实效果很小。去年,国家曾通过包钢稀土和五矿稀土实施过稀土收储,但从来没有公布过稀土收储的具体价格和总量。
据某资讯机构对多家稀土生产企业的调研,去年国储局收储稀土的量为:镧铈1.1万吨,镨钕4000吨,钕1000吨,镨500吨,铕200吨,铽150吨,镝400吨,钇2500吨,共计19750吨。而收储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总收购价将高达60亿元,付款周期长达6个月。
收储肥了谁的腰包?
王健告诉记者,此次的国家稀土收储应该还会沿用去年的邀标形式,即国家选定几家稀土企业,邀请这几家企业就稀土收购的额度和价格来竞标,竞标后企业收集稀土,并自行保存,随后政府通过现金返还的方式,对收储的产品进行付款。由于储备的执行方在企业,导致参与收储的企业在收储过程中收益非常可观。
事实证明,去年参与收储的五矿稀土和包钢稀土已经从收储中获得了收益。
李青告诉记者,五矿稀土今年二季度的盈利情况好于一季度,正是由于确认了国家收储的现金返还。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包钢稀土身上。
今年,五矿稀土已经发布了《关于2013年第二批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调整的公告》,宣布旗下两子公司产量分别从原来的835吨和600吨调整为1335吨和800吨。业内人士分析,这恐怕与即将到来的收储不无关系。
李青给记者提供了目前可能参与稀土收储的企业的库存情况,显示包钢稀土总产能89500吨(其中轻稀土79000吨,重稀土10500吨);中铝稀土总产能38200吨(其中轻稀土18200吨,重稀土20000吨);五矿稀土总产能20100吨;中色稀土总产能17000吨(其中轻稀土7000吨,重稀土10000吨);广晟有色总产能10500吨。
“国家通过上游大企业对稀土原料收储,导致分配权被原料企业掌握,在利益分割时难免富上贫下,下游应用企业只能被动忍受。”李青认为。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此次稀土的低谷行情可能持续10年,原因是原料昂贵,上游挤占下游利润,挫伤了终端用户的应用积极性。这像釜底抽薪,严重伤害行业的立身基础。如此一来,行业恢复不再仅取决于本行业,需要外部条件配合。
王健告诉记者,由于稀土收储针对的都是国内稀土行业的主导企业,收储的巨大利益被主要的几个稀土集团所瓜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加上国家各方面政策的扶持,稀土大集团的组建进程在不断加快。
《关于2013年第二批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调整的公告》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llhealthma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安博(中国)”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安博(中国))”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