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写春联
2015年02月13日 10:28 61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张忠全
我对春联的最初印象,是在我九岁那年。当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除夕那天,母亲赶集时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红纸。
一进门,她就把红纸铺在桌上,然后她低着头,猫下腰认真地裁起纸来。我想起城里小姨结婚时,红包中的糖块,便兴奋地问母亲是不是过年要给我和妹妹好吃的?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让我把在学校练毛笔字用的墨汁和毛笔拿过来,对我说:“儿子,你现在已经识字了,今年你给咱家写春联吧?”我搔了搔头,对母亲说自己不知道写什么。母亲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说她已经请村里的老师把对联内容写上去了,我只要照着写在红纸上就行了。
想到自己可以写春联,我很高兴,也有点紧张,拿毛笔的手也有些发抖。当我坚持着“抄”完春联时,才发现上面的字都是歪歪扭扭的,不免有些失望。母亲没注意到我的表情,高高兴兴地将春联贴了出去。
那一年,只要有人来拜年,母亲便会指着春联,告诉人家说是我写的,而我则心虚地躲在一边,怕别人挑出毛病来,好在大家都顺着母亲,满是夸奖之词。几十年过去了,我已经忘了那副春联中的内容,却清晰地记得母亲那一脸的自豪和喜悦。
从那以后,每到春节,我家的春联都由我写。为了让春联上的字更好看,我苦练了好一阵毛笔字,还渐渐地还爱上了毛笔书法。
我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了一个春联的故事:有一年除夕,清代文学家郑板桥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看后就连忙回去拿来一袋食物和一些衣物送给那户缺衣(一)少食(十)的人家,那户人家很感谢他。受此启发,那年过年时,我也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十”,横批为“丰衣足食”。识字不多的母亲看到后高兴地对我说:“儿子,还是你写的春联好,充分证明了现在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不愁吃不愁穿,今年咱家就贴这个春联,邻居们看了一定都夸你写得好。
后来,大学毕业后,我在外地找了工作,又成了家,回家过年的次数就少了。就算能回家过年,每次也都是匆忙去匆忙回,春联也懒得再亲手去写,知道母亲有贴春联的习惯,每次都会在城里买好春联,却发现母亲对贴春联也没了兴趣。
去年,我回家过年,由于工作关系,大年初二就回来了。后来,收到妹妹的电子邮件,说我走后,母亲天天把我以前写的春联拿出来翻看,还叨唠着对妹妹说:“你哥现在忙啊,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次,更没时间给妈写春联……”看到这,我的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我知道,在母亲心目中,春联早已不仅仅是对新春的一种祝福,更多的是她对儿子成长的欣喜及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啊。
今年,不论多忙,我都要回家去陪母亲过年,我要再给母亲写春联……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llhealthma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安博(中国)”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安博(中国))”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