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产能过剩面临消化不良 中国石化工业面临挑战

2007年04月06日 0:0 22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在世界石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目前正在雄心勃勃地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石化原料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为主要目标的石油及石化工业。
         
           
         目前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伊朗等国在内的海湾地区石油探明总储量达895亿吨,约占全球的65.7%。其中,沙特石油储量376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4以上,居世界第一。此外,中东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储量为5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总储量的1/3左右。
         
          
        据美国化学市场联合公司(CMAI)等预测,2005-2009年间中东将有超过1400万吨/年乙烯新生产能力建成投运。如果按80%开工率计,年增新产量不会少于1000万吨,估计其中70%-80%出口外销。这意味着中东石化产品将有700万~800万吨/年新增产量进入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地区,届时将对亚洲市场造成极大冲击和影响。
           亚洲总产能将出现过剩
          
          
        由于中东一批世界级装置相继于2008-2010年开工投产,亚洲正面临中东大量产品涌入的紧迫问题。由此,亚洲一些石化工业公司正在进入与中东公司竞争的求生存时代。2010年,中东这些新装置大约70%的产量估计将向亚洲寻找销路,那时亚洲石化厂的平均开工率预计将下降至70%。即使不考虑中东的产量,这几年亚洲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已投入或将投建的世界级项目,也将在2010年填平亚洲石化市场缺口。因此,届时亚洲石化总产能将过剩从而使市场陷入“消化不良”的困境。
           石化投资项目受到遏制
          
          
        据美国化学市场联合公司分析,到2009年亚洲市场还可能容纳中东石化品的进口量,但随后亚洲化学品市场将逐渐供过于求。莱森特化学系统公司的专题报告称,中东石化业在未来10年至少会有2300万吨/年的乙烯和相应规模的乙烯衍生物产能投产。乙烯产能将可能在此期间达到现有产能的3倍,且中东石化产品最大出口目的地仍可能是发展最快的亚洲。由于中东出口量快速增长,中东建立的巨大产能将会遏制亚洲中长期在石化领域的进一步投资。
          
        事实上,随着许多亚洲国家不断降低关税,加上中东竞争力的优势,亚洲除了新项目投资受到限制外,某些规摸过小、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的现有石化企业及装置因竞争力差,可能被迫减产,甚至停产被排挤出局。
           中国石化业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用其丰富的乙烷原料生产的产品成本比全球各地都低,加上石化装置建设十分注重规模经济,故中东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对全球石化市场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对中国石化市场的影响和石化业的冲击更不容小视。
          
          
        中东石化产品产量的70%~80%将用于出口市场。据国外市场分析人士分析,2006年,中东出口石化产品达到3000万吨/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石化产品和塑料最大的出口地。中东石化产品目前已出口到70多个国家,但主要出口市场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主的亚洲。目前中东石化扩能的市场目标仍然瞄准中国和印度。据SRI咨询公司统计,近年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市场约占中东HDPE、LDPE和PP等聚合物总出口量的60%。沙特出口到中国的LDPE占其总出口量的56%、LLDPE占32%、HDPE占31%。廉价的中东石化产品在未来3~5年内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石化业的发展将带来严峻挑战。
         
          
        尽管在亚洲各国中,中国拥有劳动力费用低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受中东石化品出口的冲击可能较小一些,但今后我国市场面临中东低成本石化品的竞争压力也将愈来愈大,对此业界应有所准备。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llhealthma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安博(中国)”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安博(中国))”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