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辉煌十年有色志•锡业篇
2022年09月24日 10:9 4212次浏览 来源: 安博(中国) 分类: 辉煌十年有色志 作者: 王中奎 郭宁 杨依林
10年磨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我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扬帆远行。百年征程,筚路蓝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当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锡工业顺时代而为,积极应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大技术创新,竞争力不断增强,坚持绿色发展,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活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推动中国锡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云南锡业集团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金属”——锡
锡,亮如镜、色如银,被称为“绿色金属”,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它是人类最早生产和使用的金属材料之一,始终与人类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在当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锡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半导体芯片、5G通讯、光伏电池、国防军工等多个产业门类中,锡都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被认为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锡工业在全球锡工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已形成成熟完备的产业链,在资源、生产、消费等方面位列全球第一,技术装备、科技研发水平总体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广西华锡集团车河选矿厂外景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行业地位更加稳固
10年来,我国锡产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调结构、转方式,保持行业的平稳发展。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锡工业资产总额为833.6亿元,较2012年增长52.5%;主营业务收入为794.6亿元,较2012年增长69%。
中国锡行业在全球的地位更加稳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锡需求不断增长,锡生产和贸易也更加活跃。通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锡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2021年,中国金属锡产量和消费量均达到20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和消费量的50.4%和53.3%。相较10年前,消费占比显著提升。
中国锡企业规模在全球同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既是全球锡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最大的锡生产商。2021年,全球前十大锡生产企业中,我国占有4席,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5%,相较10年前提高4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产业布局方面,过去10年间,中国锡精矿和精锡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主要生产区域为云南、江西、广西、内蒙古和湖南,5省区精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其中,云南省精锡产量最大,2021年,占全国总产量的56%。锡的下游产业布局,亦是从零散化向相对集中转变。锡焊料生产企业逐步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聚集,云南、北京、天津也有一些生产企业,整体集中程度不断提高;锡化工企业分布趋向云南、湖北、江西等南方省市;镀锡钢板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广州、河北、武汉等食品饮料基地。
在产品结构方面,伴随5G、汽车电子、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锡终端领域产业的快速发展,锡产品结构不断调整,行业也随之加快转型升级。10年间,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锡焊丝、锡焊条、锡粉、锡焊膏、预成型锡片、BGA焊锡球,部分产品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为顺应全球绿色发展形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环保要求,我国电子锡焊料着力向无铅化方向发展,无铅锡焊料产品已占领市场供应的主导地位,成为当代电子封装技术应用的主流材料;随着塑料工业环保化进程不断加快,硫酸亚锡、甲基锡等锡化工产品的应用不断扩大。在全球掀起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光伏和汽车电子领域用锡呈现快速增长;我国国防军工、汽车、钢铁、电子和电工机械制造业、医疗产业的发展,为锡焊料、锡合金、锡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形势与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园区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云南、江西等主要锡生产地区相继统筹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2014年,为推进振兴发展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积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并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赣州市开源科技有限公司澳斯麦特锡冶炼技术改造项目就是南康区大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例。该区在龙华工业园内,形成以开源科技澳斯麦特锡冶炼技术改造项目为龙头,突出发展铜铝有色金属加工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云南锡业集团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是云南省“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和红河州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创造了全球锡冶炼“五个世界之最”,成为行业新标杆。通过搬迁改造、整体规划锡冶炼工艺配置,从工艺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入手,实现对现有工艺的重构优化、协调优化、解析优化,使工艺流程在升级改造后达到动态、有序、连续、紧凑的目的;通过升级改造,提高锡冶炼设备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使锡冶炼工艺及装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综合来看,“企业入园”在促进锡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推动城市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借鉴意义。
10年来,云南锡业集团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上投入资金超过53亿元。其中,4家主力矿山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3.56万亩,复绿复垦成活率超95%;建设云南首个“光伏+生态修复”大型新能源项目——中澜·云锡尾矿库光伏电站群项目,同时实现绿电供电、矿山尾矿库生态修复和资源增值。2019年,华锡集团来宾冶炼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锡系统烟气脱硫项目,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并提高烟气处理量。2018年开始,主要民营骨干冶炼企业积极对生产流程进行环保改造。“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环保升级,达到2016年开始执行的《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
云南锡业集团锡冶炼智慧运营中心
坚持创新驱动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0年来,国内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锡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升级。澳斯麦特炉熔炼技术应用得到推广;难选锡中矿高温氯化工艺,焊锡真空蒸馏工艺,粗锡离心机除铁、砷工艺,钽铌粗精矿和钽铌锡炉渣的等离子电炉和电阻电弧炉熔炼工艺,离心过滤机除铁、砷,电热螺旋结晶后分离铅、铋,焊锡真空脱铅、铋等技术得到提升和改造。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下游锡焊料行业加快适应焊料产品高端化需求,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改造,生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端焊料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对锡材料的性能、品种、质量不断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从多层面、多角度为锡创造在新能源、新基建、微电子、新型化工等领域应用的历史机遇。在国产化替代方面,云南锡业集团等锡材加工龙头企业,聚焦国家电子新兴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展开攻关,芯片封装用焊锡球等一批国产替代新产品加快研发转化。亿铖达、唯特偶、翰华-康普、中兴通讯等上下游企业合作,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组成国内高可靠性微电子装备用焊膏研制工程团队,攻关的国内高可靠性微电子装备用焊膏可以满足国内高可靠性微电子装备生产应用所需要的有铅和无铅各3种品牌焊锡膏,填补了我国无法生产高可靠性微电子装备用焊锡膏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云锡锡材公司BGA自动筛选机
坚持循环利用
再生资源地位凸显
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10年来,我国锡资源随着持续开发,储量呈下降趋势。为弥补锡原生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行业内大大地提高其他金属矿产伴生锡资源以及再生锡资源的利用率,再生锡资源回收与利用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锡原料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为全球再生锡第一生产国。根据安博·体育锡业分会的统计,2021年,中国再生锡产量(包括利用冶炼渣、烟尘、废电子器件等物料)达到5万吨,占全球总再生锡产量的60%,占国内总精锡产量的25%。再生锡产业的崛起,有效地缓解了锡资源供应约束的矛盾,提升了行业生态效能,同时也提升了锡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坚持产融结合
服务保供稳价
2015年3月27日,锡镍期货品种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我国锡期货品种的上市,完善了锡市场定价机制,为企业搭建规范、透明、公平、高效的避险交易平台,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服务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锡期货上市以来,不断改进交易合约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提高交割产品的质量,交易量和产品交割量逐年放大,推动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了锡行业在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同时为企业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锡行业原料供应、生产、物流、终端消费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各国出台宽松货币政策拯救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包括锡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现货升水扩大。国内主要骨干企业坚持诚信交割,确保市场供应,为保障我国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国家保供稳价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国锡工业正以昂扬的姿态迈步新时代,为早日实现世界锡工业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王中奎 郭宁 杨依林)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llhealthma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安博(中国)”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安博(中国))”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